20年前,人們提到深圳的文化,還會用“沙漠”、“荒土”來形容;10年前,深圳人在以“文化立mSATA市”,提倡“實現市民的文化權利”;而今天,生於斯、長於斯的“深二代”90後正用他們的行動和思考展示,什麼是這座城市的文化,什麼是讓他們深以為榮的深圳人文氣息。
  近期,一個由深圳高三學生李曉晶發起,3位“深二代”小伙伴共同推動並得到了後院讀書會負責人王紹培、《深圳自然筆記》作者南兆旭、“青番茄”等文化名人及公益機構支持的公益活動“混深圳”游固態硬碟學計劃引發關註。
  這個外接式硬碟計劃通過網絡召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3名學員來到深圳,通過“人文行走”、“藝術創作”和“青年文化”3種“課程”設置,讓更多的青年人認識深圳和深圳的城市文化。
  這些深圳的年輕人很不贊化療飲食同“深圳沒有文化”的說法。在他們看來,深圳的文化,是“青年人的文化,青年人的創新和思考”,也是“城市裡外來移民帶來的衝突和交融”,這樣包容的城市文化氣質讓深圳有“無限的可能性”。
  緣起??
  高三學生髮起游褐藻醣膠學計劃
  “‘混深圳’游學計劃今天正式開課啦!” 7月26日一早,來自各地的13名大學生學員們被分為3組出發,帶著剛剛領到的一份深圳地圖和十幾張深圳圖片。在3個半小時內,學員們需要根據照片找到指定的實景。
  儘管有網絡查找協助,但組織者挖空心思的各種“坑爹”選點方案還是讓學員們費盡體力腦力。除了需要找到照片上的地點,學員們還需要在路上採訪5個人,詢問他們關於深圳的生活和印象。
  “體力活兒”之後,“文藝範兒”來襲。當天下午,深圳的民間公益閱讀組織後院讀書會負責人王紹培跟學員們進行了一番面對面的交談。
  晚飯後的總結大會,3個小組分別分享了一天中遇到的小故事,王紹培在每個小組分享後更對學員們走過的區域進行歷史和文化的詳細介紹,第一天的游學圓滿結束。
  學員黎子偉看到了深圳“文藝”的一面,“在華僑城游逛,看到一家傢具有濃濃文藝氣息的咖啡館,我欣喜萬分。一個城市有這麼多好的咖啡館,一定有一群不甘安穩和敢於創新的青年。他們傳承這個城市的文化,並用知識和技能升華這個城市的文化”。
  “深圳是廣播、電視和網絡上常常出現的城市,它是改革開放最成功和最耀眼的明星。我知道這裡有現代建築、繁榮街市和熙攘人群,但經過今天的行走,我發現深圳遠遠不止我所想象的,這裡有一群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就如此次游學活動的負責人們,出於對這個城市的熱愛,他們花費大量的經歷和時間來組織這個活動,他們的執行力、溝通力和創新力著實讓我驚訝和佩服。”黎子偉感想頗深。
  王紹培應邀為學員們講課。說是“講課”,其實更像是一種沙龍式的交流。原本組織者們希望王紹培就他撰寫的《深圳城市空間的文化解讀》給學員們介紹深圳的文化空間地理,但講著講著,話題就變得“哲學”起來。
  能不能多一種價值觀和思考方式可供選擇?可不可以不要那麼變態地追求財富?能不能用更多的時間來觀察和思考這個世界?我們能不能換一種活法?這些問題衝擊著年輕人們的“三觀”,現場有學員跟王紹培辯論起來。
  作為50後,王紹培對這個項目贊賞有加。在他看來,有一個組織可以給學員提供機會實地瞭解深圳,是非常難得的機會。“雖然仍是高中生,但作為組織者,李曉晶展現出很強的收集資源、規劃、統籌、協調能力,這不是一般人能想到和做到的事情。對我們這些年長的人來說,有機會跟深圳90後一代人多見見面,瞭解他們的想法,也讓我們反思”。
  築夢??
  讓世界變得好玩有創意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他們是在給這個城市做營銷。雖然主觀上沒有這個目的,也不跟金錢利益掛鉤,但他們做這件事情就是為了讓這個世界變得好玩,變得有創意。”王紹培說。
  在李曉晶看來,所有的行動源自於夢想。這個在高考前被保送至西安交通大學英、德語專業的幸運兒,在大多數同學仍在備戰高考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放手實踐她的夢想。
  李曉晶稱得上是一個標準的文藝青年,喜歡參加各種各樣的文藝活動。深港雙城展、後院讀書會、OCT-LOFT創意文化園的諸多活動,她都會積极參与。在活動中,她結識了後來與她共組游學計劃團隊的小神、瀚子和王一人。
  在做游學計劃之前,李曉晶正著手做一個關於夢想的視頻採訪。“這是一個持續5年的計劃,我採訪了不同的人,用視頻、文字和聲音記錄下他們的夢想。在視頻里,我讓他們留一段話、朗誦一首詩或者炒一道菜給5年後的自己。5年後,再進行第二次蹲點式採訪。我會把這些視頻剪輯成一個紀錄片,然後在5年後公開”。
  這樣的想法得到了小神的支持。彼時,他與3位朋友創辦的深圳青年公益組織“混日子”團隊誕生不久。
  “‘混’的核心就是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做有意義又有趣的事,不計較得失。”小神說團隊策劃好玩的活動,也幫助年輕人組織創意活動。目前,團隊的微信公眾號已有8000多名粉絲,每月都會舉辦固定的讀書會和電影沙龍。
  李曉晶的5年視頻計劃讓小神真正認識了她。當李曉晶提出“游學計劃”的方案後,兩人一拍即合。“後來又叫上了瀚子和王一人一起”。
  初生牛犢不怕虎。在做這個計劃時,李曉晶完全沒有想到實施的複雜性和龐雜的成本費用,而是一門心思地覺得這是一個可以跟著老師學習知識的機會,也是一個可以讓更多人瞭解自己生活的城市的機會。
  “我一直參加後院讀書會的活動,活動中認識了王紹培老師,他聽到我的游學計劃時,有給我介紹了鄧康延老師和南兆旭老師,我覺得老師的資源很豐厚,但如果只是我們瞭解有些浪費,最好是把資源公開化,讓大家一起學習。”在李曉晶看來,“游學”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既有課堂研討,又能行走觀察和實踐。
  小神說:“我不希望把項目做成傳統教育的模式,而是希望學員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思考,這個過程必須有趣”。
  結合導師的資源和課程目的,團隊將課程設計成“人文行走”、“藝術創作”和“青年文化”3個主題。白天以“人文行走”和“藝術創作”為主。晚上是“青年文化”,主要的方式是大家一起交流思想和感悟。
  感悟??
  “人生有更多可能性”
  6月11日,“混日子”游學計劃通過“混日子”等幾個微信公眾號發佈。“第1天收到了135個報名,朋友圈裡的轉發基本上是轟炸式的”,小神說。
  通過朋友圈上的轉發,來自深圳大學的學員黃佩婷填寫了報名錶:“我想瞭解深圳,接觸新的東西。我自己有經濟能力,上學期做家教賺的錢可以支付開銷。父母也很支持我”。
  在上海海事大學學習航運管理的內蒙古姑娘王雪同樣是通過微信朋友圈看到了游學信息。她用自己打工賺的一部分錢,加上父母贊助的旅行費,從上海一路玩到深圳,參加了游學計劃。
  在游學計劃里,第2天的行程是“行走”羅湖區的代表性建築,聽南兆旭分享深圳移民故事。第3天,學員們在美國導師Jason的帶領下認識白石洲。學員們不僅要觀察白石洲,還要完成記錄白石洲聲音的任務,晚上的公開課則是與6個不同社會創新組織的負責人分享和互動。
  第4天的活動是去時代廣場頂樓俯瞰蛇口。在招商局,學員們感受到了歷史和文化給深圳帶來的滄海巨變。晚上則由4位跨界創業的深圳年輕人來做分享。
  第5天,由著名攝影家張新民通過放映照片和展覽為學員介紹深圳變遷。大乾藝術中心的藝術總監單增輝還給學員們講解了中國設計發展史;下午曾拍攝過《先生》、《黃埔軍校》、《中國遠征軍》等一系列紀錄片的鄧康延為學員們分享了拍攝經歷和感想……這一切,讓學員們在歡樂的行走過程中對深圳有了立體和生動的認識。
  參加完活動,深圳人黃佩婷對這個朝夕相處的城市有了不一樣的體會:“有一些城市規劃的知識會讓人對城市建設有所思考。有一堂社會創新企業分享會,讓我們瞭解了80後的創業經歷,也看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還有老師對生活的態度、知識,也讓我印象深刻。比如南兆旭老師的《深圳自然筆記》,我看到之後發現了另外一種人生,業餘不僅可以休閑,還可以研究大自然”。
  王雪則對內蒙、上海和深圳有不同的感受。“內蒙交通不發達,教育比較滯後,思想比較不開放,活動較少,有新奇的想法也很難實現。上海是一個很開放的城市,交通也方便,去上海以後視野變開闊了。深圳跟上海差不多,但深圳更靠近香港,所以信息上可能更開放一點”。
  深圳和深圳人,讓王雪印象深刻:“深圳很乾凈,過馬路的時候車會讓人,這是城市先進的表現。聽到‘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口號,我覺得深圳是一個很包容的城市,不同的想法都會被接納,很多有想法的人都集聚在深圳,這讓深圳變得很有趣”。王雪說:“很難說是哪一節課給了我更大的思想衝擊,但通過整個游學,讓我知道人生有更多可能性”。
  決心??
  “整個宇宙都會為你開路”
  短短幾天,“混日子”游學計劃順利完成。這讓王紹培和單增輝等人都感嘆“太不容易”。
  最初“做夢”的時候,李曉晶坦承自己也有很大的壓力。“作為一個高中生,跟王紹培和鄧康延老師談及我的夢想時,心裡還是挺忐忑,但他們非常有耐心跟我交流,提出種種建議,還幫我引薦了南兆旭老師。南老師非常忙,但收到我的短信之後,立刻答應參加我們的活動。我以前參加過馬立安老師的握手302工作室的活動,在我們認識白石洲的課程中,也邀請了馬立安老師參與,雖然因為她不在深圳而未能成行,但她非常支持我們。我們邀請張新民老師來講深圳變遷時,單增輝老師免費提供了場地” 。
  “剛開始做的時候感覺一切挺順利。慢慢會發現有很多事要處理,這個時候團隊的小伙伴們齊心協力,把這個難啃的大餅一口一口啃了下來。作為發起人,我的年齡大小已經沒有關係,關鍵是在於是否能夠把活動做好。”老師們的支持讓李曉晶卸掉了壓力。她全力追尋自己的夢想,年輕人的衝勁和激情甚至讓她不覺得繁雜的組織工作有多辛苦。
  “當你完成夢想的決心夠大時,整個宇宙都會為你開路。”這是李曉晶最喜歡的書《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里的話。
  “混日子”游學計劃是一個公益活動,參加活動的學員們費用自理,很多組織成本還需要團隊成員們分擔,但學員們覺得,最後的結果讓人覺得一切都太值了。“不是因為活動有多成功,而是我們要傳達的東西學員們都接收到了”。
  對於成功,小神的定義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要獲得認可,還要能養活自己。在這個過程中,讓更多人產生價值”。
  談及未來的發展,團員們希望,游學活動能像種子一樣,由學員們帶去各自的城市生根發芽,讓更多的年輕人去做更多有意思的事情,做更多想做的事情。在談到游學的體會時,王雪告訴記者,在蛇口看遠方港口的感受很震撼,以後有機會自己會做專業的游學,去行走和觀察。在白石洲捕捉和記錄聲音的實驗則讓自己改變了以往對“噪音”的認識,“各種各樣的聲音夾雜極具生活氣息,以後我會註意記錄聲音”。
  本版策劃/統籌 呂冰冰
  本版撰文 南方日報記者 蘇妮 實習生 朱碧菲(除署名外)  (原標題:90後“深二代”組團“游學深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ddr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